本報訊(記者 李靜 通訊員 楊舒婷)城市軌道交通方便了市民日常出行。在城軌列車運行過程中,也面對突發性障礙物侵入軌道限界造成的安全隱患,如何通過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式解決運行安全問題也逐漸成為該領域關注的重點。
日前,由蘇州大學軌道交通學院多位同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學院信號與控制工程系副教授吳澄的指導下,創新了數據融合、目標檢測等技術,用了近兩年的時間研發出“城軌列車障礙物預警系統”,為列車裝上了一雙“智慧眼”。
據悉,該系統不僅可以全天候檢測異物侵入軌道限界,實時精準地判斷障礙物危險等級,還能夠聯動現有列車信號系統,上報路況信息,有效解決了障礙物預警難題。
軌道交通列車障礙物預警系統采用主動式智能環境感知,其核心技術擁有多項優勢,能通過融合可見光、熱紅外、激光雷達等多源數據,將信息完備性提升至95%以上,并且能有效檢測軌行區350米內關鍵目標,對比司機檢測響應時間可縮短90%,因而實現列車高動態障礙物預警且準確率高達99.9%。
實測過程中,團隊除了解決調試算法等學術問題,還遇到可見光設備選型、紅外標定、雷達采集參數調整、設備連接不穩定、障礙物模擬等實際工程問題,團隊積極對接技術人員,經多次討論實踐得到解。“在地鐵1號線上完成了近20次實驗來采集數據和調整系統,只有親身經歷列車運行的整體流程,了解軌道交通內部各種環境后,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優化算法。”團隊成員、交通信息與控制工程專業研究生袁浩介紹。
目前,這套設備已安裝在地鐵5號線的部分列車上試運行,在障礙物工程實測中表現良好。“雖然我們實現了相對可靠的障礙物預警系統,但對于城市軌道交通這類重大工程還只是起步階段,還要繼續攻堅。”該項目負責人、交通信息與控制工程專業研究生陳一豪表示,將繼續堅持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導向,持續深耕智能駕駛與車路協同,在軌道交通領域中用技術創新管控運營風險,為列車安全行駛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