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楊仲
對于沿江經濟帶而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需要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束縛,區域一體化為跳出地方思維、打破地方狹隘提供了可能。某種意義上,吳淞江就是一個共治共享共同發展的樣本。
乘著風、駕著船,順一江春水奔赴海上。3月15日,“蘇報滬行——順吳淞江去海上”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在園區港和吳淞江發源地——瓜涇口同時啟動,力圖用媒體的視角去探尋吳淞江從發源到入海的這109.5公里水道周邊交通、經濟、環保、人文等各種細節,展示滬蘇同城化進程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從一條河窺見滬蘇同城的前世和今生,吳淞江應該最具說服力了?!渡袝?middot;禹貢》中有言:“三川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就是,太湖水入海依靠三條江,聲勢最大的要數吳淞江。也就是說,4000年前,蜿蜒的吳淞江就串起了太湖與東海之間的關聯。發源于蘇州、橫穿蘇滬,歷史上,吳淞江是蘇州與上海相融互通的重要通道。這種江湖通達,提供的不只是航運的便利,頻繁往來背后衍生的是經濟的交往、文化的交流和生活的相通,這種交通、經濟、文化和生活上的融合互通其實勾勒的就是滬蘇同城化或者說長三角一體化的雛形。
長三角城市群中,蘇州是與上海聯系最緊密的城市之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經上升為重大的國家戰略,蘇州提升服務國家戰略能力,要帶頭做好“滬蘇同城化”文章。事實上,學習上海、接軌上海、服務上海、融入上海,是蘇州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這就意味著,如果說以前因為地理相鄰、經濟相融、文化相通、心理相近,蘇州與上海兩地自發走上了同城化發展之路,如今長三角一體化與滬蘇同城的政策疊加之下,滬蘇兩地全方位、立體式融合互通更是被按下了快進鍵。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今天的吳淞江仍是連接滬蘇的黃金水道,在同城化跑起加速度的今天,這條黃金水道也展現了滬蘇同城化的力度和速度。在吳淞江畔的蘇州園區港集裝箱碼頭,蘇滬航線運輸繁忙,碼頭泊位供不應求,平均三天往返蘇滬一次,集裝箱貨船的狀態未嘗不是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蘇滬同城”的一個縮影。蘇滬之間物流更加繁忙,省“十四五”規劃更是聚焦突破蘇滬水運瓶頸,完善江海河聯運體系。
事實上,即便在水上,滬蘇同城的效應表現不止在打通水運交通動脈上,沿江綠色長廊的打造、跨界河湖治水,沿著吳淞江就能看到長三角生態一體化的協同發展。對于沿江經濟帶而言,“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需要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束縛,區域一體化為跳出地方思維、打破地方狹隘提供了可能。某種意義上,吳淞江就是一個共治共享共同發展的樣本。
吳淞江從一個側面勾畫出了滬蘇同城的現實模樣,除了吳淞江、除了水上航運、除了交通基礎設施,能夠勾畫和讓人洞見滬蘇同城化進程的載體很多,比如產業創新深度合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又如綠色生態協同推進,再如民生領域的醫療教育文旅合作等,這些都是加快滬蘇同城進程具體的發力點。無論如何,蘇州要把握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既借上海長板鍛造長板,又積極貢獻自身長板,與上海優勢互補、合理分工、錯位發展,共同構建長三角一體化內核。